第一资讯网 新闻 正文

以建筑之名,塑时代之形——专访建筑设计师何宏宇

2024-02-01 15:10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288

【记者】本报特约记者 林泽遥“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城市语言,是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最有形的表达。”
沈阳和平区光荣街35号,惠华大厦九层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何宏宇。身为沈阳中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总建筑师,他却少有外放的姿态,更像是一位安静记录城市演进的“写作者”。

初心不改,从天津大学走出的建筑青年

1991年,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的何宏宇,怀着对建筑的热忱加入沈阳铝镁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那一年,正值中国城市化的开始,建筑设计行业正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轨。

“起初只是画图,但很快我发现,图纸的背后,是生活的逻辑。”六年时间,他从基层建筑师成长为专业负责人,主导了多个工业与民用类项目的实施,对建筑功能、各专业配合、建筑技术等有了更深理解。

1997年,他调至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出任设计所所长,全面负责项目协调与团队管理,开启了职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鼎创立,从设计者到决策者的转身

2000年4月,何宏宇创立沈阳中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总经理与总建筑师。从一名设计人到企业领军者,他开始全面统筹从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到公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做设计公司,比做一个项目更难。你要面对的不只是图纸,还有资源配置、团队磨合、客户诉求,甚至城市政策。”但也正是这场转身,让他更深入地理解了建筑设计的“系统逻辑”——空间的创造并不孤立于社会、经济与人的关系。

在他带领下,中鼎建筑先后完成多个大型城市项目,包括香江好天地商业广场、世纪联华超市、月星国际城、恒大综合体项目、华侨城等,逐步奠定其在东北地区商业综合体与城市更新领域的专业声誉。

城市思辨:建筑是一种结构化的社会回应

“城市是开放的系统,建筑设计不能只追求形式的惊艳,更要回应时代的核心问题。”
这是何宏宇对建筑的深层思考。他特别强调“城市之眼”的作用,即建筑不仅服务于单一功能,更需承担公共性与文化象征性。

以沈阳东森CBD商务广场为例,这是一个集商业、办公、娱乐于一体的超高层超大型综合体。项目在功能整合、交通动线与城市景观融入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建筑设计既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又彰显了现代城市核心区的开放与共享理念。该项目更凭借其卓越设计,荣获2016年“金拱奖”建筑设计金奖。该项目完成之后,何宏宇又率领公司开始技术创新,并结合创新成果完成了一系列综合体项目,均在业界获得广泛赞誉。他个人也因此于2023年12月份被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聘请为特聘专家。

“我始终相信,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更是组织人、社会与城市资源关系的空间载体。”他说。

科技融合:推动智能化建筑设计体系落地

在传统设计之外,何宏宇也极早意识到新技术对建筑业的重塑潜能。他带领团队相继研发出多项建筑设计智能系统,如基于组合优化算法的“点式高层”建筑设计协同度评估系统V1.0、基于人工智能的BIM建筑设计智能审查模型、AR交互技术驱动的设计施工一体化系统等。

其中,协同度评估系统在2021年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荣获“智能建筑行业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奖”,并被多家设计单位采用,显著提升了项目协同效率与工程落地精度。他本人也因此被授予“十四五智能建筑行业科技创新先锋人物”称号。

“技术的意义不只是可行性与效率,而是要让更多资源和智慧更好地聚合。”他如是说。

责任担当:从项目实践到行业影响力的拓展

除了具体项目与技术成果,何宏宇还长期担任辽宁省建筑师协会理事、《城市·空间·设计》杂志副编委,并曾为建筑专业学生开设讲座、课程,分享项目经验与行业趋势。他曾担任《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年鉴》编委,在推广中国本土设计实践经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筑的边界不该只是相关专业技术的制约,而应延展到高新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和行业生态的优化,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他强调。

责任编辑:小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第一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第一资讯网 Copyright©2015 diyizixunw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