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利专访:从“双奖”肯定走向未来构建,推动数字艺术教育进入深水区
(文/李昕悦)2024年12月,艺术科技融合领域迎来又一高光时刻。张保利,作为当前中国数字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代表人物,同时斩获“2024年度艺术教育与创意设计杰出人物奖”与“2024年度数字艺术教育创新成果奖”两项殊荣,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记者在获奖结果公布后第一时间专访了张保利,围绕他的研究路径、对教育技术革新的理解,以及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保利一直以教育技术系统设计者的身份被业内熟知,他不仅是“智能艺术教学”概念的提出者,更是推动“数字化成果落地”为“结构化教育模式”的探索者之一。他的系统成果在多地的艺术教学机构被广泛应用,并在实际教学反馈中体现出可观的效率提升与认知优化作用。这次的双奖获得,既是对他前期工作的充分认可,也开启了他下一步更深层次探索的序幕。
面对记者提问“此次双奖对于您的意义”,张保利的回应并不流于表面:“我更愿意把这视作一次阶段性回望,而不是终点。这两个奖项背后,其实评的是两个关键词:持续性和体系化。我一直坚持,教育不能只是项目型创新,而是结构性重塑。这不是一项技术上线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理念—模型—工具—反馈’构成闭环。”
他坦言,目前国内许多教育技术系统仍停留在“工具层”——即单一模块的改良,例如课程内容展示、课堂交互优化等,但缺乏对“学习路径、教学逻辑、反馈维度”的综合理解。“这就像我们用AI帮学生生成图像,但从不去反思这个图像的风格逻辑、文化底层或成长结构。那只是炫技,不是育人。”
在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时,张保利透露,他正在企划启动“艺术教育系统协同引擎”项目,目标是构建一个基于AI动态调度、实时风格识别、长期成长路径预测的集成平台。该系统将首次整合学生视觉语言建模与教学反馈机制,使得每一个艺术学习者在系统中都拥有一套专属的风格成长档案。
“想象一下,我们不再给学生发‘分数’,而是让他看到自己的风格折线、表达倾向、创造力路径与文化偏移轨迹。”张保利描述这个设想时,目光坚定。他认为这是通往“未来艺术学习体验”的路径,即知识可视、成长可量、反馈可调、审美可导。
除了教学系统的推进,张保利也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动“区域化美术智能教学评估标准”的建立,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画室联盟、艺术教育基金会共同构建一套既具学术性、又能落地的评价体系。“不能总是靠‘某专家来点评’,我们需要数据与人的共识,也需要一套被行业广泛认可的规则。”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明显感受到张保利的研究不仅源于学术驱动,更具备极强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照。他始终强调:“技术是桥梁,但通向的方向必须由教育价值来指引。我不是要用AI来控制教学,而是要用它来协助人类更好地去理解艺术成长这件事。”
事实上,张保利此次获得的两个奖项,正是基于其在“技术系统构建”与“教育结构改革”两方面的长期贡献。据了解,其所研发的系统目前已在五省十余所中大型艺术教育机构中试点使用,并被多个师资培训项目纳入教学研修模块。业内普遍评价其成果“兼具结构性与实践导向”,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具—评估逻辑—美育理念”三者结合的代表性案例。
采访尾声,张保利略作停顿,说道:“我其实很喜欢一个词,叫‘缓慢的坚持’。它提醒我:技术是快的,但教育必须慢。奖项是一种肯定,但最重要的,是让那些相信教育的人知道,我们正在构建的,不是一次热潮,而是可继承的系统。”
在行业纷繁变化之际,张保利的坚定与清醒,无疑为当下艺术教育科技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性维度的注解。他用一系列实质性的研究和成果,书写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径,而这条路径上,技术从未主导,而是始终与教育理想并肩而行。





diyizixunw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