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利专访:从“双奖”肯定走向未来构建,推动数字艺术教育进入深水区
(文/李昕悦)2024年12月,艺术科技融合领域迎来又一高光时刻。张保利,作为当前中国数字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代表人物,同时斩获“2024年度艺术教育与创意设计杰出人物奖”与“2024年度数字艺术教育创新成果奖”两项殊荣,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记者在获奖结果公布后第一时间专访了张保利,围绕他的研究路径、对教育技术革新的理解,以及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保利一直以教育技术系统设计者的身份被业内熟知,他不仅是“智能艺术教学”概念的提出者,更是推动“数字化成果落地”为“结构化教育模式”的探索者之一。他的系统成果在多地的艺术教学机构被广泛应用,并在实际教学反馈中体现出可观的效率提升与认知优化作用。这次的双奖获得,既是对他前期工作的充分认可,也开启了他下一步更深层次探索的序幕。
面对记者提问“此次双奖对于您的意义”,张保利的回应并不流于表面:“我更愿意把这视作一次阶段性回望,而不是终点。这两个奖项背后,其实评的是两个关键词:持续性和体系化。我一直坚持,教育不能只是项目型创新,而是结构性重塑。这不是一项技术上线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理念—模型—工具—反馈’构成闭环。”
他坦言,目前国内许多教育技术系统仍停留在“工具层”——即单一模块的改良,例如课程内容展示、课堂交互优化等,但缺乏对“学习路径、教学逻辑、反馈维度”的综合理解。“这就像我们用AI帮学生生成图像,但从不去反思这个图像的风格逻辑、文化底层或成长结构。那只是炫技,不是育人。”
在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时,张保利透露,他正在企划启动“艺术教育系统协同引擎”项目,目标是构建一个基于AI动态调度、实时风格识别、长期成长路径预测的集成平台。该系统将首次整合学生视觉语言建模与教学反馈机制,使得每一个艺术学习者在系统中都拥有一套专属的风格成长档案。
“想象一下,我们不再给学生发‘分数’,而是让他看到自己的风格折线、表达倾向、创造力路径与文化偏移轨迹。”张保利描述这个设想时,目光坚定。他认为这是通往“未来艺术学习体验”的路径,即知识可视、成长可量、反馈可调、审美可导。
除了教学系统的推进,张保利也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动“区域化美术智能教学评估标准”的建立,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画室联盟、艺术教育基金会共同构建一套既具学术性、又能落地的评价体系。“不能总是靠‘某专家来点评’,我们需要数据与人的共识,也需要一套被行业广泛认可的规则。”





diyizixunw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