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讯网 新闻 正文

《法律·科技·社会》:穿透学科藩篱,拓展法学疆域的前沿高地

2025-06-27 09:38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2864

记者:林书涵作为由香港星源出版社主办的一本高水平法学期刊,《法律·科技·社会》自创刊以来迅速在学界形成深远影响。它并非局限于传统法律制度的内部逻辑论证,而是有意在制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交汇处建立起富有张力的理论场域。这种跨界视野为期刊赢得了众多法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技术实践者的关注,也构建出一个兼具理论探讨与现实关怀的学术共同体。

 

《法律·科技·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它对“演进”与“适应”这两组关键词的系统把握: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算法治理、生物伦理等前沿技术快速演化的背景下,法律体系如何响应并引导这些变革?社会结构因技术嵌入而产生的治理难题,又应以何种法律逻辑重新架构?本刊围绕这类议题设置每期主题,避免学术成果陷于孤立的理论叙述,而强调制度设计的实践可行性与理论建构的社会深度。这种理念,不仅反映在期刊的选题导向中,更体现于其始终坚持的严格同行评审制度,以及对文章原创性、批判性和前瞻性的三重要求。

 

在当前法律学术出版格局日益专业化、碎片化的趋势下,《法律·科技·社会》独树一帜地提出“融合”思路,强调法学与科技、社会之间的相互嵌套。它不仅是研究法律问题的载体,更像是一个敏锐感知社会结构变化、技术伦理挑战与规则重塑路径的“法学雷达”。正因如此,越来越多年轻学者选择在这里首发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一批本地与国际知名高校也将其列为交叉法学研究的重点推荐期刊。

 

事实上,本刊的影响力也不止于法学界内部。在过去一年内,多篇发表于《法律·科技·社会》的文章被政策智库采纳,用以支持数字治理、数据权利保护与算法透明度的制度设计研究;另一些文章则被国际会议引用,成为讨论技术规制及全球法律秩序重建的思想依据。其“制度实验室”栏目尤其受到学界推崇,该栏目尝试以个案形式提出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制度构想,激发读者在理论之外,对法律的边界进行更为深入的探问与回应。

 

双月刊的出版节奏,保证了议题的时效性与研究的深度能够达到平衡;而由此形成的年度六期内容,也为关注全球法律发展趋势的研究者提供了连续、系统的知识框架。这种结构安排使本刊不再只是一个“发表园地”,而更像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平台”,在法律与科技、法律与社会之间建起通道,并不断推动新的研究范式浮现。

 

《法律·科技·社会》尚属年轻,但其所展现出的学术自觉与议题敏感度,使它正在逐步获得法律出版界的广泛认可,也为法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开启了值得持续追踪的路径。它不高声宣示自身的影响力,却以每一期踏实的主题策划和深入的议题挖掘,悄然参与到法治现代化与数字治理体系建设的知识工程中——这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小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第一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第一资讯网 Copyright©2015 diyizixunw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