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全国青年画家艺术与材料创新作品大赛” 评审收官:材料革新激荡艺术新思潮,郑馨兰引领专业评审风向标
(记者:林海)2025 年 4 月 30 日,由福建淼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 “2025 全国青年画家艺术与材料创新作品大赛” 评审活动在厦门圆满结束。这场以 “艺术与材料创新” 为核心主题的赛事,吸引了全国 300 余位青年艺术家参赛,提交作品涵盖综合材料装置、生物材料绘画、数字交互艺术等多元形态,集中展现了当代青年创作者对艺术媒介边界的突破性探索。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漆画领域杰出代表,郑馨兰女士受邀担任主评审专家,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专业洞察力,为赛事评审注入权威视角,更以行业引领者的姿态,推动艺术与材料创新的深度对话。
评审期间,郑馨兰对参赛作品的点评成为焦点。在谈及综合材料装置作品《金属诗篇・锈蚀的记忆》时,她指出:“这件作品将工业废弃物转化为艺术语言,通过金属锈蚀的自然过程与人工创作的对抗,构建出时间与空间的对话场域,这种对材料‘第二生命’的挖掘,恰恰体现了当代艺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回应。” 她的点评不仅精准捕捉作品的创新内核,更从材料哲学层面提升评审维度。而面对《水墨量子・宣纸褶皱实验》这类突破传统水墨范式的作品,郑馨兰特别强调:“宣纸的褶皱不再是技法的附属,而是成为观念的载体。激光灼痕与水墨晕染的碰撞,看似冲突却暗合东方美学中的‘破与立’,这种材料实验需要勇气,更需要对传统文脉的深刻理解。”
据赛事主办方透露,郑馨兰在评审中始终秉持 “创新与深度并存” 的标准。她建议增设 “材料伦理” 评审维度,关注作品对生态材料、可持续材料的使用,这一倡议得到评审团一致认可,并应用于最终评分体系。“艺术创新不应局限于视觉冲击,更应考量材料选择的社会意义与环境影响。” 郑馨兰在评审总结会上的发言,引发行业对艺术创作责任的集体思考。
本次评审活动对艺术行业的影响深远且多维。首先,它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材料创新的 “试验田”—— 如《菌丝体・生物材料绘画》等作品,通过真菌菌丝体的生物生长过程完成创作,这种 “与自然协作” 的理念,挑战了传统艺术创作的主体边界,为生态艺术、生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其次,赛事搭建了跨学科对话的平台,数字交互装置《数字帛画・虚拟绢本水墨》将汉代帛画元素与 VR 技术结合,吸引计算机领域专家参与评审讨论,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更重要的是,郑馨兰等资深艺术家的深度参与,为青年创作者树立了 “技术为思想服务” 的创作导向。她在评审中多次强调:“材料是艺术表达的‘器’,而思想才是‘道’。无论媒介如何革新,对人性、对时代的观照始终是艺术的灵魂。”
参赛艺术家李墨在赛后采访中表示:“郑老师的点评让我意识到,材料创新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更精准地传递创作理念。她对《液态青铜・流动的雕塑》中‘动态凝固’概念的肯定,让我更有信心深化这一系列创作。” 另一位参赛者王雨桐则提到:“评审反馈中关于‘材料叙事逻辑’的建议,帮助我发现作品中存在的观念碎片化问题,这比获奖更有价值。”
随着赛事结果的公布,获奖作品将通过线上展览、材料创新论坛等形式进行深度推广。郑馨兰在评审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年艺术家是艺术生态的源头活水,本次大赛展现出的材料创新活力,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可能。期待这些创新实践能进一步激发行业思考,推动艺术创作从‘媒介实验’走向‘观念深耕’。”
这场持续三天的评审活动,不仅是对青年艺术创作的一次检阅,更是对艺术材料学的一次系统性梳理。郑馨兰以其专业担当,为赛事注入思想深度,而赛事本身则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在材料创新浪潮中的前进方向。正如福建淼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在闭幕致辞中所说:“当艺术与材料的对话超越技术层面,上升到观念与哲学的高度,我们便触摸到了艺术创新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