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讯网 新闻 正文

《中国科技信息》:三十五载深耕科技沃土 筑牢创新发展舆论阵地

2025-04-28 17:10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748

(文:宋文琪)在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期刊如何始终保持专业性与前瞻性?《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用实践给出了答案。作为科技部主管、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科技综合类期刊,这本创刊于1989年的刊物始终以“传播科技资讯、服务创新发展”为宗旨,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策层之间架起信息桥梁,成为观察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重要窗口。

从创刊初期聚焦科技体制改革动态,到如今构建起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全媒体传播矩阵,《中国科技信息》的演变轨迹与中国科技创新步伐高度同频。杂志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组建由两院院士领衔、百余名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确保每篇文章都经过三轮以上同行评议。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坚持,使其在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稳居前列。

在信息传播模式深刻变革的当下,杂志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打造“三位一体”融合传播体系。官方网站开设“科技智库”“成果转化”等特色专栏,累计发布深度报道超2万篇;移动端应用集成AI推荐算法,实现精准推送,用户日均停留时长突破15分钟;每年举办的“中国科技信息创新峰会”吸引超千名专家学者参与,形成“期刊+会议+智库”的立体化服务模式。这种全媒体布局不仅拓展了传播边界,更将单一的信息发布升级为创新要素的聚合平台。

对产业实践的深度介入是杂志的鲜明特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杂志连续五年推出产业白皮书,系统梳理电池技术路线图,相关建议被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在生物医药领域,专题报道某创新药企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历程后,促成十余家投资机构与企业的对接合作。这种“媒体+智库+服务”的创新机制,使得杂志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推手,累计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超百项,带动直接经济效益超50亿元。

在服务国家战略层面,杂志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性。围绕“双碳”目标开设专栏,相关文章被20余个部门采纳为决策参考;在数字经济领域,率先提出“数据要素市场化”概念,连续刊发系列研究。这种将学术话语转化为政策语言的能力,使杂志成为连接科研一线与决策层的重要纽带。

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同样可圈可点。通过与国际出版集团建立合作,杂志优选文章实现多语种同步发行,覆盖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在5G标准制定、量子计算等国际热点领域,中国学者通过杂志平台发出的声音,被权威期刊引用超千次,有效提升了中国科技话语权的国际能见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科技信息》正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推进深度变革。最新启动的“青稞计划”重点扶持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已孵化出12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正在建设的科技元宇宙平台,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学术社区。这些创新举措延续着杂志“与时代同频,与创新共振”的基因,也诠释着科技媒体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三十五载春华秋实,《中国科技信息》始终以专业精神记录中国科技跃升轨迹,以媒体力量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中,这本期刊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智慧的传播、更深度的服务,续写着科技信息传播事业的新篇章,其影响力也将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持续绽放新的光芒。


责任编辑:paopao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第一资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第一资讯网 Copyright©2015 diyizixunwang.com All Right Reserved.